吉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
吉林市“十一五”重大项目建设规划
为积极应对“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的大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对振兴吉林市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明确重大工程建设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制定重大项目建设规划。
一、 “十五”期间重大项目建设情况简要回顾
进入新世纪以来,吉林市以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发挥政府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大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力度,开展了项目建设年活动,实施了“十五”百项工程,重大项目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2005年,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40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3%。“十五”重大项目建设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进入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在重大项目主体不足的情况下,积极发展政府在策划项目和招商引资的主导作用。策划和运作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引进了一大批战略投资者,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二是发挥了国有资产存量的带动作用。把企业改制和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国有企业的资产存量优势,以较小的资产存量吸引更大的增量,带动国有经济走出了困境,壮大了民营经济。三是充分提升城市对重大项目的载体作用。为了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的平台作用,实施了“清水绿带”工程,提高城市的交通路网建设,提高了城市的功能,进一步提升了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四是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重大项目建设不仅推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提升了城市功能,而且带动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带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形成了重大项目生成和运作的机制,优化了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为推进新一轮经济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一是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不足,产业集群没有形成。重大项目建设的完成,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带动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还没有体现出来。二是重大项目建设的主体不足。国有企业的活力不足,民营经济的实力不足,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重大项目运作的层次不高,对重大项目建设产业了制约作用。三是高技术产业项目不足。项目主要是资源依托的项目,依托自然资源,依托国有企业的存量资产实施的项目,高技术产业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更少。四是重大项目的支撑体系十分薄弱。市场体系还不完备,金融和人才等高级要素的供给不足,重大项目建设的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二、“十一五”期间,面临的形势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一)“十一五”期间重大项目建设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国内外形势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对重大项目的运作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应通过深化对重大项目建设面临发展形势的认识,提升重大项目建设的运作理念和方式,把重大项目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与“十五”发展的要求相比,重大项目建设面临的发展形势及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十一五”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时期。国家出台的振兴政策全面展开,重大项目建设进入实施阶段,是振兴东北的重要机遇,是大有作为的历史时期。
2、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历史机遇。“十一五”是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的时期,是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有利时机。
3、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新的特点。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重大项目建设要在区域经济中合理定位,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平台上,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提高产业的整体运作能力。
4、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要创新重大项目建设的运作方式,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总体思路
把握国内外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的支撑性作用。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按照产业集群化发展方向,明确重大项目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加大政策和规划的引导力度,有效引导国内外资源要素向重大项目建设积聚。正确发挥城市党委政府在体制转轨和振兴老工业基地历史时期的职能作用,加大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整合和运用各项振兴政策,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形成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政策性优势、体制性优势和环境优势,提高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的竞争力。以全力推进重大项目为载体和突破口,实现快走变快跑,推进吉林市率先实现全面振兴。
1、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是正确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的原则。“十一五”期间,老工业基地城市仍将处于体制转轨阶段,在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民营经济实力不足的情况下,继续正确发挥政府在重大项目的主导作用,提高政府市场化策划和运作重大项目的水平,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推进振兴老工业基地目标的实现。
二是打造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原则。遵循产业集群发展规律,转换产业发展的模式,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和引导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工业支柱产业集群,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重大项目对主导产业的升级带动作用,带动相关中小企业的积聚,加快产业集群的生成和壮大,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不断增强产业竞争优势。
三是发挥重大项目带动作用的原则。遵循产业转移规律,发挥重大项目对形成产业集群的龙头带动作用。集中城市有限的资源,着力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合力推进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努力争取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分工地位,不断提高支柱产业对全市乃至全省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四是坚持市场化、城市化和国际化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正确把握政府在体制转轨和振兴老工业基地历史阶段的职能定位,按照加快市场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的方向,提高城市的承载功能,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政策、规划的引导作用,大力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提高资源配置层次和效率。
(三)重大项目建设的主要目标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新的发展规律,创造新的发展措施,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改善和提升重大项目的发展目标。
1、发挥重大项目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到2010年,全市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00个以上,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400亿元,占“十一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0 %左右,其中,工业项目205个,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060亿元。工业项目实现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
2、发挥重大项目对于产业升级的推进作用。到2010年,实施高新技术项目16个,累计实现投资35亿元,高新技术实现的增加值达到70亿元。化工、汽车、冶金、农产品加工等四个支柱产业的投资占工业投资62%,进一步强化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3、发挥重大项目对城市功能提升作用。到2010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30亿元。社会事业投资26亿元。带动体制和机制的转换,带动城市功能的提升。
三、“十一五”期间,重大项目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是大力推进战略产业结构升级。抓住发展机遇,巩固和提升化工、汽车、冶金、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四个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强化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提高产业竞争优势,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格局;二是加快发展优势产业。根据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导向,加快发展医药、能源、建材、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乘势发展接续产业。充分利用国家支持资源枯竭地区和企业发展接续产业的机遇,重点建设蛟河、舒兰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乘势发展新兴产业项目;四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安银工业园区、市体育场、北大湖滑雪场等项目。
四、主要创新性措施
正确发挥城市党委政府在体制转轨和振兴老工业基地历史时期的职能定位,按照推进市场化进程的方向,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发挥政策优势,提升城市功能,提高行政效能,增强对产业转移、人才积聚,资本流入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健康快速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一)充分整合和运用各项振兴政策,提高招商引资的竞争力。
充分发挥振兴老工业基地各项政策对支柱产业的支持作用,积极策划和申报国债支持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实行增值税和所得税改革的区域性试点政策,提高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的效率和效益。抓住国家实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性机遇,积极推进资产重组和企业并购。努力引进产业发展基金,加快支柱产业的战略性发展。
(二)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提高运作实施重大项目的执行力。
建立由市级领导负责、产业部门指导、县(市)区、开发区为载体、企业为实施主体的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工作体系,形成发展合力。建立支柱产业规划和重大项目的策划、运作、实施四位一体的项目生产机制,突出重点和薄弱环节,提高政府规划引导和项目策划的能力。建立支柱产业发展的指标考核体系,实行对重大项目策划、运作、实施的全过程的考核,科学分解考核指标,强化考核的科学性和激励效果。
(三)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实施重大项目的承载力。
完善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城市发展定位和战略的高度,推进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抢抓外资服务业开放的历史机遇,争取金融等外资服务业在吉林市的优先布局,适应重大项目建设的需要。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对诚信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优化重大项目建设的环境。
(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增强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围绕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开展干部培训工作,快速提升公务员队伍适应发展的能力。发挥专家、学者对产业规划、专项规划及对重大项目的策划、咨询、论证功能。面向社会招募具有现代经济理念和知识、能够打开重大项目建设工作局面的急需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加快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建设,为高层次人才成就事业提供良好条件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