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吉林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吉林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11-20 15:09:12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省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举措,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省服务业实现稳定健康发展。
       1.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2010年以来,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接连登上4000亿元、5000亿元台阶,2015年达到5461.14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8.8%,与2010年相比,总量增加2350.02亿元,占比提高2.9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全省经济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2.服务业投资持续增长。2015年,全省服务业投资完成5053.21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9.8%,与2010年相比,总量增加1400.17亿元,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夯实了发展后劲。
       3.社会效益显著提高。2015年,全省服务业地方税收实现501.41亿元,占全部地税收入的比重达到65%,较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542.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1.4%,比2010年提高4.7个百分点,服务业对财政和就业的贡献不断增强。
       4.重点行业稳步推进。现代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商贸流通等生活性服务业服务功能不断提升。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实现817.8亿元,同比增长6.2%,是2010年的1.6倍;金融业增加值实现544.09亿元,同比增长20.6%,是2010年的2.9倍。旅游总收入实现2315.17亿元,同比增长25.36%,是2010年的3.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646.46亿元,同比增长9.3%,是2010年的1.9倍;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2600亿元,同比增长40%。
       5.集聚态势初步显现。积极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先后认定了吉林省国家广告产业园、启明软件园等32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服务业集约、集聚发展。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已成为吉林省内规模最大、集聚企业数量最多、产业规格最高的文化产业园区,吉林省国家广告产业园积极打造成为吉林省广告文化交流和东北亚广告创意集聚中心。
       6.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积极探索服务业体制突破和机制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加快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市场准入,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开展企业非主营业务剥离,支持工业企业开展主辅业务剥离。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净月经济开发区圆满完成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任务。
       7.政策体系逐渐完善。先后出台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吉政办发〔2014〕30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15〕23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14〕9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促进信息消费推动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吉政办发〔2013〕46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集中各类要素向服务业倾斜,服务业扶持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时期,我省服务业发展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服务业总体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服务业比重偏低、结构不优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1.市场主体不强。我省服务业企业普遍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能够发挥行业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不多,进入全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只有3家。
       2.新业态发展缓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抢占新市场、发现新商机、拓展新市场的思路和能力,用传统模式抓行业发展多,对新业态的认知和引导不足。
       3.通道设施不畅。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还没有形成完整网络,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公共交通、城市道路、移动通信、环境卫生等相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迟缓,人流物流成本较高。
       4.高端人才不足。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尚不完善,高端人才支撑不足,特别是信息技术、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检验检测等方面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短缺。
       5.统计体系不配套。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等新兴业态尚未纳入统计体系,邮政、交通等领域统计方法还需完善,部分服务业企业对入统缺乏积极性。
       (三)“十三五”时期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吉林全面振兴发展的攻坚时期,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意义愈加凸显。
       1.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增长动力正在减弱,服务业与工业和农业相比,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相对小,具有占地少、能耗少、使用资源少、排污少的特点,对释放供给侧活力和动力有着天然条件,对扩大就业、产生绿色GDP有着积极的贡献。
       2.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助推消费需求升级的需要。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对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需求。而当前供给端有效供给仍显不足,特别是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高质量的供给严重不足,加之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供需矛盾极为突出。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释放消费需求,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需要。
       3.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需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取得明显成就,但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困难依然较多,新东北现象成为新常态下“成长的烦恼”,GDP增速下滑,工业“一柱擎天”和结构单一的“二人转”产业体系困扰当前经济发展。必须在改造提升工业、农业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发展服务业。
       4.大力发展服务业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随着“四化”同步推进,三次产业边界逐步趋于模糊,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日益活跃,服务业对产业融合、转型升级的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服务业对一产、二产融合性、牵引性强,能产生倍数效应,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利于产生新业态、新模式,有利于推进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
       5.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拓展新技术支撑的需要。近年来,互联网等新技术加速了商品、资金、技术、知识和信息等要素在全球加速流动,使生产要素突破时空限制产生互联,推动服务业的规模、形态、质量和效益发生深刻变化。未来,随着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将进一步拓展服务业领域,促进以技术手段创新带动服务形式革新和服务内涵提升。
       6.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深化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将有序开放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逐步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随着这些服务领域扩大开放,国际服务业将加快向我国转移。一方面将带来资本投入,增强我省服务业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也将带来先进的管理模式、营销手段和创新技术,对内资企业形成倒逼机制,提升我省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省服务业攻坚大会精神,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将服务业大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型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不断深化改革,着力扩大开放,突出创新驱动,壮大市场主体,培育新兴业态,促进全省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三二一”产业格局,为实现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形成服务业发展的自我调节机制和自主成长能力。更好地发挥政府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建立政策体系和考评制度,规范市场管理,增强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
       2.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统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全面发展,打造服务业全产业链。依托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环境资源,重点在服务业优势、特色和关键领域率先取得新突破,形成整体合力,带动服务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提升。
       3.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深入推进服务业相关领域改革,破除发展瓶颈,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释放制度红利。鼓励服务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导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以创新催生服务业新业态、消费新热点,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4.项目带动,融合发展。以项目建设作为服务业发展攻坚的重要抓手,围绕服务业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具有引领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形成对服务业优化升级的新支撑。加快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服务业与工业、农业互动发展,促进服务业内部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拓展服务业发展新领域。加快推广应用科技信息技术,推进三次产业、产城和产业内部不同行业跨界融合发展。
       5.惠及民生,集聚增长。以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性服务需要为主线,积极培育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导服务业向中心城区集聚,高端服务业向大城市集聚,资源配置向各地区优势服务业集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发展提速,服务业增加值以超过GDP和第二产业的速度提速增长,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倍增;比重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到2020年达到45%以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水平提升,到2020年,服务业的信息化、国际化、集聚化水平大大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加快发展,在全省建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大企业集团和优势品牌,形成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新格局,实现服务业与经济社会转型相适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与消费需求升级相适应。
       2.主要行业目标。
       商贸流通业。到202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长8.5%。物流业。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以上,年均增长8.5%左右。
       金融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力争每年增长15%以上,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软件信息服务业。在“十二五”基础上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翻番,年均增幅15%左右。
       旅游业。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5500亿元,年均增长20%。
       文化产业。到2020年建成具有吉林地域特色的文化强省,吉林文化软实力得到较大提升。
       (四)发展布局。
       “十三五”时期,结合国家“一带一路”“长吉图”以及我省国家级“长春新区”“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镇体系建设,服务业发展主要围绕城市级次展开布局,把城镇作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充分发挥服务业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不同区域服务业梯次发展、错位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联动协调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1.推动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高端化发展。长春市、吉林市两个区域中心城市,加强政策扶持和平台建设,不断扩大集聚规模,结合城市建设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强化资源整合,建设一批层次高、业态新、功能全的各类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打造全省服务业发展高地。把长春市、吉林市打造成我省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增长极,建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金融中心以及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进一步增强长春市、吉林市在重点城市经济圈服务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引领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打造参与全国服务业竞争的高地。
       2.推动市级中心城市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四平市、辽源市、延边州等8个地区中心城市和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立足当地资源、产业优势和城市发展,整合服务业资源,优化服务业发展空间,大力培育建设商贸物流、旅游休闲、文化教育、健康养生、金融商务、研发及广告创意等各类服务业集聚区、园区。大力推进集聚区、园区建设,优化同类型、关联度高的服务业企业和要素合理集聚,发挥好中心城市对周边县(市、区)服务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3.推动县级中心城市服务业特色化发展。县城和较大的乡镇,结合各自实际和服务业发展优势,突出服务业发展特色,着力培育发展各类服务业特色商业街、特色园区、特色乡镇(街、办),形成与市级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相配套的各类特色服务业发展基地。优化生活服务业网点规划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各级商业中心能级和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水平,积极打造各类便民利民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

       三、重点任务
       立足我省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围绕发展目标,明确发展重点,强化产业集聚,促进产业融合,着力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研发设计、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服务业发展之路。
       (一)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精神,围绕促进我省工业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1.优化提升现代物流业。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引导物流设施资源集聚集约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推进长吉图综合物流园等加快建设,支持珲春对外海运航线开辟建设,发展内贸外运。完善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吉林省物流行业联盟网,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农产品冷链、汽车、医药、石化、建材、矿泉水等专业化物流仓储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长春、吉林铁路货场和松原内陆港建设,不断扩大便民货运快车覆盖的城镇范围。加快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应用北斗导航、吉林卫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提高物流信息管理水平。依托吉林省标准研究院编制符合我省实情的地方物流标准,完善我省物流标准体系。
       加强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巩固我省汽车制造产业优势,重点扶持与培养一汽等汽车领域重点企业的物流职能。整合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物流资源,对城市农产品进行共同批发、共同配送、销售一体运作,形成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合理规划与布局石油运输干线,大力拓展管道物流,减轻陆路石油运输压力。鼓励我省医药物流企业在医药物流运输、仓储、配送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装备创新。提升装备制造业专用车辆的配置与普及。支持发展高端物流,积极探索低碳物流、闭环物流、物流金融服务等新型物流,结合我省实际需求,发展供应链管理、第四方物流等先进物流模式。积极发展国际物流,推动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集安边境合作区建设,依托俄罗斯扎鲁比诺等海港,鼓励对外海运航线开辟建设,发展多式联运,促进内贸外运,推动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提高我省国际物流便利化水平。
       培育和扶持重点物流企业发展。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推进制造业企业剥离物流业务,积极发展专业化、精益化的大型物流企业。重点扶持国家级甩挂运输试点企业发展,积极引导和培育省级甩挂运输企业发展。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快递等企业进行功能整合与服务延伸,规范物流运输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和运作水平。
       2.做大做强金融服务业。
       积极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有序发展和创新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社会融资结构。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外埠金融机构入驻我省,支持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机构发展。加速推进吉林金牌金融超市项目进程,引导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入驻金融超市,提供融资设计、增信助贷、供需对接等“一站式”融资需求服务。推进金融产业集聚,积极打造金融街,推进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区域性财富管理中心等项目建设,实现产业高端发展。积极争取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吸引保险机构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培训中心、信息中心、后援中心等入驻我省。全面拓展农业保险。
       加快金融创新。积极支持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设立互联网支付机构、网络借贷平台、股权众筹融资平台、网络金融产品销售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互联网金融机构合作。加快发展金融大数据,鼓励各类金融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落地我省。支持设立新型金融机构,推动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发挥各类金融机构支农作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强化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服务,构建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等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在长春市、松原市、白城市、梨树县、龙井市等地试点基础上,探索可复制可推广模式。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加强资本市场融资服务。继续实施“100户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和“300户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工程”,推动省内更多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上市。引导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支持吉林长春产权交易中心协助有需求的中小微企业同融资租赁公司进行有效对接。加强与省内外20多家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关系,拓展业务合作范围,积极开发创新产品,不断拓展厂商租赁等业务。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融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进行低成本融资,扩大债券融资规模。谋划发起设立中韩(东北亚)创新发展基金。积极推进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推进东北亚人民币结算,试点离岸金融合作模式,打造人民币结算中心。
       深化地方金融改革。积极推动吉林银行上市,支持东北证券做大做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高风险农村信用社改制重组。推动信托公司创新发展,加快吉林信托改制重组,完善治理机制,扩大资本规模。支持保险法人机构完善治理结构。加快都邦保险改革,积极引进合格战略投资人,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快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推动安华保险公司优化股权结构,提高偿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3.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
       加快发展研发服务。围绕遥感卫星及应用、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基地、中试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吉林一号卫星、吉林通用机器人开发、阿达木单克隆抗体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吉林省半导体激光科技创新中心等100个省级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汽车电子工程研究中心等200个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中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等30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搭建长春智能创客云城、长春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10个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组建吉林省人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10个重点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长春生物医药基地等10个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吉林市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等2个技术交易平台。
       加快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模式和机制,积极培育壮大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不断完善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链条。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重点加强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公司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链条示范建设,重点推进长春未来科技城、延边龙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企业孵化中心、松原市清华科技园创业孵化中心等项目建设。
       积极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发展分析测试、检验认证、计量溯源等技术服务。搭建检测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打造长春检验检测平台网络,启动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升工程,构建省、市、县、乡四级快检体系和省食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加快推进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省级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中心(电磁兼容检测实验室)、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和医药创新平台、省药品检验所(检验中心)、生物制品检验检测平台等项目建设。提升涉及社会公共安全类产品领域的质检能力,建设一体化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大力发展知识产权咨询、检索、培训、评估、交易、代理、托管、质押融资、司法鉴定和法律援助等服务。构建主体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以吉林省科技大市场为核心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搭建技术转移、资源统筹、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孵化、科技金融融合、科技政策保障等六大平台。支持鼓励从事知识产权服务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
       4.全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提高信息基础设施支撑服务能力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深入实施“宽带吉林”工程,采用光纤、4G等多种技术手段,加快宽带、移动网络建设和优化升级,积极推进农村宽带普及提速,逐步实现农村信息入户。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积极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领域应用软件和示范应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围绕教育、医疗、社保、养老、就业、旅游业等领域,深入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开展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促进工业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以新型射频识别(RFID)等传感器、车联网、网络通信设备、应用软件等为重点,培育龙头企业;组织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推动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重点推进森林资源安全监管与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平台等项目建设。
       加快服务外包发展。拓展离岸和在岸服务外包市场,推进电力设计、金融、电子商务、移动互联、医药、汽车电子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技术性知识流程外包(KPO)加快发展。顺应全球性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趋势,整合服务外包资源,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壮大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以长春、吉林、延边为重点区域,打造我省服务外包产业三大集聚区,互相促进,形成规模效应。发挥服务外包公共平台、技术平台、对外平台功能,提高外包企业服务水平。加大在城市交通、商配、供电、用网及园区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长春软件与动漫服务外包产业园、吉林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吉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延吉科技创新园等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建设。
       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加快推进长—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试点示范。鼓励传统批发、零售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商业运营模式,开展B2B、B2C、C2C、O2O等电子商务应用,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平台项目实施,培育一批模范电子商务企业。完善“吉林电子口岸”功能,推进吉林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打通我省空运、海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四位一体、海陆空相连的成熟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通道。全面推动吉林省跨境电商线上专区和汽车及零部件、农副产品、木制品及家具、医药及医疗器械、光电信息产品、高精装备制造业6大线上产业带建设,启动线下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引导省内生产和商贸企业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络营销。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强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进一步推进“吉林特色馆”“中国玉米市场网”“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与农业部共同建设全国农产品促销平台,扩大农特产品网上销售,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吉林省旅游旗舰店”项目,大力开展线上旅游产品营销,支持住宿、餐饮、商品销售、交通客运、文化演艺等企业开展网上订购等在线服务。
       5.发展壮大商务会展业。
       积极发展咨询服务。拓展业务范围,加快发展工程咨询、科技咨询、IT咨询、管理咨询、理财服务、财务顾问、投资咨询等各类咨询服务业。加快信用服务机构发展,培育和扩大信用服务市场需求。推动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事项中应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以及金融机构在信贷审批、证券发行、信用担保、信用工具投放等方面主动使用外部评级等信用产品和服务。加强对信用服务市场的监管,建立信用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不断提升商务中介服务水平。提高会计、税务服务能级,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拓展国内市场。支持从业人员参与国际资质考试,提高为境内企业海外投资的服务水平。规范行业收费行为,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探索创新行业管理模式,加强业务整合。拓展法律和仲裁服务,吸引和培育国内外知名律师事务所和仲裁机构,加强国际业务合作和学术交流,引进和培养熟悉国际商法、国际惯例和交易规则以及国际仲裁事务的专业人员。支持发展广告业。推动广告业向创意化、科技化、品牌化和集成化发展。提升品牌策划、包装设计、形象设计等广告创意策划服务,培育和规范数字营销、商务代理、活动策划等广告延伸服务,创新发展基于移动通讯、数字视频和互联网的新兴广告发布媒介。
       大力发展售后服务。打造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售后服务平台,创新售后服务模式,积极发展第三方售后服务。建设售后服务集中呼叫服务平台。打造汽车、家电、智能终端等支柱产业售后服务产业园,在服务标准化、服务便捷化、服务人性化等方面进行示范。培育售后服务新业态,积极发展远程检测、远程诊断、技术支持,鼓励一批信息技术公司在售后服务领域软硬件的开发,积极扶持有潜力的第三方售后服务机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售后服务。加强售后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健全售后服务认证制度和质量监测体系。拓展和健全售后服务网络,提升服务技能和水平。完善服务标准,完善产品“三包”制度,加快售后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售后服务企业诚信标准建设。
       不断提升会展经济。进一步发挥“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长白山国际冰雪嘉年华”“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中国长春电影节”等品牌展会的功能,汇聚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带动商贸、娱乐、交通、旅游等行业发展,不断提高我省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培育和策划新的区域性特色展会,积极培育在松原市举办的辽金文化博览会、在公主岭市举办的中国玉米产业博览会、在通化市举办的中国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在辽源市举办的中国辽源国际袜业交易会等专业性展会。鼓励各市(州)结合区位和产业优势举办展会,打造一个全国知名的品牌展会。
       6.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服务业。
       建立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加强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物排放计量与统计能力建设,修订火电、水泥、煤炭等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大力发展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节能环保产品认证、节能评估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节能环保新机制,建设“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探索环境基础设施第三方运营工作机制。加快推动碳排权交易,探索节能量交易。积极推行能效领跑者制度,定期公布能效领跑者名单。落实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推广电能服务。引导和鼓励环保咨询企业进行服务产品创新,逐步在各类产业园区、城市和重点行业等开展环保设施投融资咨询、环境公共服务平台运营等综合环保服务试点。
       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应用。加强电力、冶金、石化等领域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快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建筑节能等6大节能工程、120个重大示范项目。全面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辽源市、通化市、松原市、延吉市等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项目,推进吉林市新北等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临江市、珲春市等地污水管网。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体系,开展吉林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试点建设,推进回收体系、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再生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示范城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建设。
       7.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培育壮大经营性服务组织。积极打造吉林大米、长白山人参、吉林杂粮杂豆和食用菌等一批吉林农特产品品牌。加快农产品营销多元化,建立产区农户与消费群体直销直供合作模式。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部省共建国家级长白山人参市场,壮大吉林玉米中心批发市场、白城杂粮杂豆市场、三井子杂粮杂豆市场、黄松甸食用菌市场和梅河口果仁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和“快递下乡”工程。发挥邮政物流、供销系统覆盖农村的网络优势,实施快递下乡,鼓励快递代替传统流通方式。组织实施“新网工程”“农超对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三大市场工程,构建覆盖全省的农产品物流绿色通道,推进粮食“四散化”运输和整个流通环节的供应链管理。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逐步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打造吉林省农业卫星云数据应用平台,积极推动“互联网+”“卫星+”等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市场流通、资源环境等融合。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增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涉农电子商务。推进省内电子商务建设,积极打造吉林本省的特色平台。扩大与知名电商合作。推进与国内知名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深度合作,建设完善县域特色电商馆、特色专区、特色频道,实施全网销售,扩大吉林品牌影响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推进县域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设、改造建设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集配仓储中心,实施电商扶贫工程。采取“平台+园区+培训”方式,整合各地农村优势农产品,探索吉林农产品全网络、全渠道营销模式。
       8.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
       鼓励发展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重点培育一批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扶持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中小型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快速健康成长,争取到2020年,培育形成5家左右在全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
       深度开发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打破“大而全”的格局,细化专业分工,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供“专、精、深”的服务产品。大力发展“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支持采用云计算等新技术、新知识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才测评等高端服务业务。进一步强化传统优势服务业务的创新发展,培育高端服务业务的快速成长,搭建人力资源服务品牌推广平台,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标志性的服务业品牌。到2020年,力争扶持10个全省范围的知名服务品牌。
       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地区整合现有资源,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充分发挥集聚产业、拓展服务、孵化企业、培育市场的功能。依托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实施,探索建立区域间合作机制,协同发展。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建立或运营人力资源产业服务园。建立中国长春人力资源产业园,引导吉林市、延边州建立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聚集区,鼓励扶持地级市建立具有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加大行业对外开放力度。按照“非禁即入”要求,放宽市场准入、清理进入壁垒,着力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重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鼓励其与本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合资、收购、参股、联营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在年度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寻访和招聘活动等公共人才服务业务中引入当地优质人力资源机构参与,拓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国际视野。支持省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走出去”服务平台,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鼓励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安排省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一定比例用于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各市(州)、县(市、区)也要安排一定的财力予以积极支持。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基础建设、培训基地建设、品牌创建、业务升级、服务产品研发、行业标准制定推广、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探索采取政府股权投入、建立产业基金等市场化方式,全力扶持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高效发展。对确定为全省服务业名牌、著名商标、领军企业、培训基地、诚信示范机构、品牌产品、领军人才等给予一定资金补助。
       (二)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围绕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供给,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
       1.壮大发展旅游业。
       优化发展格局。构建吉林旅游“一个中心,一个核心,四条旅游发展带,四大旅游功能区”的发展格局,即以长吉两市为中心,以环长白山旅游经济圈为核心,以白松长吉延(白城市、松原市、长春市、吉林市、延边州)东北亚风情旅游带、白四辽通(白山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民俗风情文化体验旅游带、长松嫩(长春市、松原市、嫩江)山水生态旅游带、鸭长图(鸭绿江、长白县、图们江)边境风情旅游带为纽带,带动东部大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功能区、中部城乡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区、西部草原湿地民俗生态旅游功能区、南部民俗风情文化旅游区的全面发展。积极打造一批集冰雪、休闲、度假、温泉、养生保健、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服务于一体的中国一流乃至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区和旅游综合服务区。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通道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吉林旅游进入的便利性。全面优化航空、公路、铁路网络,有效提升可进入性,着力降低域内外游客赴吉林旅游交通时间综合成本。建立一批规范标准的旅游营地、服务区;对通往重点景区(AAA以上)的旅游标识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改造;对重点旅游景区停车场、景区道路等公共设施进行扩容改造。强化周边城镇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与重点景区、度假区的无缝衔接。
       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和旅游对外整体形象。强化长春市、吉林市等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休闲步行街区规划建设,建设打造成为全国著名旅游城市的度假休闲载体。加快推进2.5天休假制度。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着力建设冰雪休闲度假产品、冰雪温泉养生产品、冰雪观光体验产品、冰雪民俗史迹产品等四大产品体系,全力打造以“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冰雪文化”为核心的“3+X”冰雪全产业链,建设冰雪旅游大省。加快开发“吉林元素”系列旅游商品,强化品牌营销推广,提升吉林旅游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重点推进投资超百亿元重大旅游项目建设。
       创新发展新业态。鼓励旅游企业与第三方旅游平台开展合作,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旅游营销新模式;加快与省旅游云服务平台配套的旅游应急指挥、移动OA办公系统、旅游行业管理等平台建设。创新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推动社会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加速“旅游+”等旅游各关联产业融合,推进旅游产品二次开发,充分释放各潜力行业的旅游经济价值;加强旅游景区体现吉林省冰雪、民俗、历史、区位等文化内涵方面的创意设计,推动旅游品牌建设。开发冰雪度假旅游、露营房车自助游、休闲旅游、科学考察、探险觅幽、鉴赏体验旅游等新线路和新产品。繁荣“微旅游”市场,重点培育一批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村、示范户,丰富我省短途游目的地。开发旅游定制服务,深化旅游体验。支持开发康体、养生、运动、娱乐、体验等多样化、综合性旅游休闲产品,建设长白山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鼓励旅游企业与第三方旅游平台开展合作,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旅游营销新模式,推动旅游定制服务,深化旅游体验。开发吉林特色的新兴文化旅游产品,加大绿色农产品、民俗工艺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等旅游商品开发力度,提升吉林旅游人均购买量。着力打造智慧旅游。做大做强“中国长春电影节”等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2.提速发展文化教育体育产业。
       推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体系,推动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动省属重点文化企业突出主业,坚持多元发展,加快推进资产资本化、证券化进程,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支持民营文化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迅速成长。实施文化产业龙头带动计划,以长影集团、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吉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互联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国有骨干文化企业为龙头,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竞争优势明显的文化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推动长影集团、吉林出版集团等重点文化企业实现上市目标,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上市融资。全面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创意等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与“互联网+”紧密结合,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对传统文化领域的整合,进一步促进我省文化企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在全省规划建设几个文化产业强市和特色文化产业县(市、区),形成以中部为龙头,东西两翼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中部地区以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为中心,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建设一批具有全国一流水准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平台,着力把长春市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全国、影响东北亚的文化自主创新中心和区域文化中心。东部地区以通化市、白山市为中心,着重发展资源型特色文化产业;以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延边州为中心,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民族民俗特色文化产业。西部地区以松原市、白城市为中心,着力发展草原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和辽金文化要素产业。统筹区域文化项目布局,推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国家级、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规划续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街区。
       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依托吉林省冰雪资源优势,加强冰雪竞技运动。实施冬奥项目发展、人才培养推进、冬季赛事体系培育、冬奥备战科研系统保障、滑冰馆建设和雪场专项升级等系列计划;打造长春瓦萨国际越野滑雪赛、吉林市冰雪马拉松赛、万科铁人冰雪三项赛、查干湖冰雪汽车场地越野拉力赛等赛事品牌。推广大众冰雪运动。制定全民冰雪运动普及计划;大中小学校普及冰雪运动常识;组织“全民冰雪活动季”和“百万青少年戏雪溜冰”系列活动;引导学校和青少年冰雪俱乐部寒假期间举办体育冬令营活动;举办南北跨省、东北亚跨国学生冰雪运动教育示范项目。
       着力优化体育服务业结构,建设综合性体育服务互动平台,开拓体育用品市场。大力发展青少年健身中心,加快建立完善的青少年体育测评和健身组织网络体系。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和场所,加快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建设丰富体育产业内容,积极推动职业体育发展,大力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着力发展冰雪体育产业,加快体育竞赛表演业,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
       大力推进教育产业。紧紧围绕我省支柱、优势、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人才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规划高等教育发展。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社会机构和企业等各类资源,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通过撤、并、转、托等方式,将全省中职学校整合至150所左右,专科高职增加至25所,长春、吉林两地实现优质职业院校集群发展。鼓励社会资本设立集培训培养、职业供求对接中介、职中咨询等服务为一体的教育咨询服务类专业公司,重点培育形成5家左右在全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营销机构开展第三方营销服务,提升重点企业和产品营销水平和品牌价值。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创建知名品牌,引领消费、带动制造。
       3.扶持发展商贸流通业。
       推进零售行业转型升级。加强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培育和发展,扶持达到限额以上销售规模的个体工商户升级限上企业。鼓励零售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知名商号、著名商标,支持培育品牌建设。深入开展“万名商业小老板”培育活动,鼓励小型超市、便利店将销售实体商品和提供服务性商品相结合。积极推动省内大型零售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积极扩大连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连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参股控股或通过输出商标、商号和经营管理技术等方式发展特许经营,整合社会商业和服务业资源,提高中小企业组织化、规模化及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连锁经营业态结构的合理化和多样化。重点推进一批大型连锁百货、商场超市发展统一配送,跨区域拓展经营业务。鼓励具有吉林特色的餐饮企业发展连锁经营,推进餐饮业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鼓励药品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
       统筹城乡市场。在优化城镇各级商圈结构,增强便民服务功能的同时,加快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提高农村市场流通效率,推动农产品流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打造广覆盖、多功能、高效率的农村商贸流通网络。重点支持抚松人参,白城、松原杂粮杂豆,中部地区肉猪、肉牛等特色资源批发市场和小商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
       积极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住宿餐饮业发展新格局。以快餐、连锁餐饮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推进大众餐饮的规模化发展,推动早餐示范工程建设。大力发展餐饮特色街区,保护和弘扬餐饮业老字号品牌,打造精品吉菜品牌。推动高档餐饮住宿企业转变经营观念,强化精品服务大众理念,为消费者提供环境好、服务优、价格适中的餐饮住宿服务。实施餐饮业“放心消费”工程,开展诚信经营示范店创建、酒家酒店等级评定、绿色饭店等级评定、吉菜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保护和弘扬餐饮业老字号品牌,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餐饮企业品牌。加强住宿餐饮行业信息平台建设,创新餐饮电子商务模式。积极建设吉林省饭店餐饮行业网站、餐饮企业联网预订系统、餐饮行业电子采购平台,推动建立以餐饮业为主要行业的现代信息网络。加强行业交流,推动“东北美食节”和“吉林省美食嘉年华”等活动常态化。依托我省资源优势,建设农村特色农家乐。
       4.培育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
       建立完善健康保险服务体系。丰富健康保险产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在保险责任、保险费率、支付方式和服务内容等方面为参保对象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建立健全健康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和基本医疗保障信息共享机制,鼓励保险公司探索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相结合的综合保障服务模式,逐步实现健康维护、诊疗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管理。
       建设全方位的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搭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推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建设,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大院建设,增强农村社会福利中心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农村养老服务保障水平。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支持公办养老机构采取服务外包、项目委托、合资合作等方式实施公建民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养老机构,加强与社区、企业的合作,搭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统筹规划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及社区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功能衔接。培育发展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和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着力发展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引导企业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和医疗器械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第三方服务,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所,公平对待社会力量提供食品药品检测和咨询服务,鼓励药学研究、临床试验等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制定医养结合试点工作规范标准,构建养老、照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谋划发展南北相接、全国连锁的侯鸟式健康养老服务。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提供健康查体、保健咨询以及护理服务指导等家庭医生式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机构与社区托老所、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实现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卫生健康服务便捷对接。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支持社会资本举办护理院、康复医院和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要积极支持和发展养老服务,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类别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
       大力培育健康养老服务新型业态,引导医疗康复、文化教育、家庭服务、休闲旅游、金融保险等相关行业参与健康养老服务,加强老年产品用品开发,培育健康养老服务市场快速发展。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老年电子商务,提供紧急呼叫、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市(州)、县(市)积极性和域资源优势,支持建设一批功能突出、特色鲜明、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园区。
       5.平稳发展房地产业。
       以保持全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为主线,以实现住有所居为目标,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快实施房地产业升级工程,构建政府提供基本保障和市场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推动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不断发挥房地产业在改善民生、带动其他行业加快发展的重要作用。
       坚持提供基本保障。继续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强供给力度,实现保障性住房全覆盖,切实解决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有序推进新一轮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林业、国有工矿、垦区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计划改造各类棚户区45万户。通过搭建普通商品房和二手住房房源信息平台,为货币化安置的被征收人选择房源提供服务,打通商品房和棚改房、公租房通道。
       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商品房供应结构。鼓励房地产企业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活跃存量住房市场和租赁市场。加大对购买首套住房的信贷和税收优惠支持力度,解决中等收入人群住房需求,引导房地产企业提供差异化住房产品。稳步发展商业地产。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建设城市金融中心和特色文化地产。
       发展“互联网+房地产业”新模式。支持房地产企业成立电商,建设“互联网住宅”,在房地产项目中插入网络元素,开发手机APP提升服务,改变传统房地产交易模式和运营服务领域,使“城镇化+房地产+互联网”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力量。
       加强住房金融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与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的组合贷款。鼓励省内各金融机构对居民首套房贷款给予适当利率优惠,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利率。
       支持房地产企业转型创新。为加快“十三五”时期我省房地产去库存,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工业、商业、物流、文化、旅游、养老等跨界地产项目。
       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全面完善物业行业管理制度,整顿物业行业秩序,拓宽物业领域,规范服务收费标准,提升人员素质,推动物业服务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完善物业服务招投标制度,加强物业承接验收监管,建立健全物业服务企业信用档案系统。建立健全物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探索物业服务纠纷快速处理新机制。
       6.加快发展家庭服务业。
       健全城乡居民家庭服务体系,推动多层次、多形式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家庭服务企业,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拓展服务功能。扩大家庭服务供给内容,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以促进就业、发展民生为中心,开展职业化、规范化建设,大力发展面向城乡社区和家庭的服务业。加强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在社保补贴、开业指导、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到家庭服务企业就业。运用“12333”和“96166”网络信息呼叫平台,拓展家庭服务业服务功能。推广“中国家庭服务”标识,倡导“把爱心送到家,把服务做到家”行业风范,塑造行业精神。
       大力开展家庭服务业品牌建设。加大对“吉林大姐”“吉林保安”等知名品牌培育推广力度,开展家庭服务业省级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继续推进“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企业创建工作。加大家庭服务业市场培育扶持力度,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重点扶持创建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和中小型家庭服务企业,引导更多的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加强家庭服务业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加大对知名品牌的培育推广力度,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服务水平。
       开展家庭服务企业诚信建设。指导吉林省家庭服务业协会开展家庭服务行业诚信建设。开展家庭服务机构诚信经营教育、家庭服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家庭守信教育。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
       (三)推进服务业融合发展。
       依托现代高新技术,通过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创造新需求,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力求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实施“互联网+”行动。互联网是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引擎”,能以极快的速度融合渗透到各个产业,使产业腾飞插上翅膀,实现转型跃升。
       1.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n

上一篇:吉林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吉林省促进就业“十三五”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