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
市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文件之**
关于《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
说 明
--2006年1月=日在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
副市长 ***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就提交大会审议的《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简称《纲要》)作以下说明。
一、 关于《纲要》编制的主要依据
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按照国家和省的总体部署,从2004年初开始着手的。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了40多项专题研究,相继提出了60多个专项规划,在此基础上,由市发改委牵头汇总,于去年7月起草形成了全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初稿。随后,市政府组织召开了不同范围的咨询、论证会议,广泛征求国家和省有关专家,市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各县(市)区、开发区,市人大、市政协部分委员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根据中共吉林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行了较大调整,在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经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议讨论审定,形成了提交本次大会审议的《纲要》(草案)。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国家、省的总体战略部署为遵循,较好地反映我市实际,在规划体例、规划内容、规划重点等方面都力求有所创新,突出了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强化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增强了前瞻性、政策性和导向性。
《纲要》第一部分认真总结我市“十五”发展成就,科学分析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这些都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基础和依据。过去五年,我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协调推进各方面工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预计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805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年均递增15%,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二是城市建设呈现新格局,五年累计投入资金350亿元,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改观。三是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教育改革成效显著,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体育、新闻传播等事业健康发展,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四是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五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200元和3428元,居民消费结构明显升级。总的来说,“十五”是我市历史上经济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这些成就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十一五”规划站在了新的更高起点上。
展望未来,我市“十一五”时期将面临新的发展环境。一是世界经济保持温和复苏走势,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全球范围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进一步深化。二是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以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为主要标志的新阶段,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产业分工区域化、集群化日益明显,全方位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社会结构继续深刻转型。三是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宏观经济政策在保持稳定性、连续性的基础上,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四是随着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全国各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格局继续强化,我省“变快走为快跑”的氛围更加浓厚。这些变化趋势对我市而言,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顺应潮流、趋利避害,紧紧抓住机遇,冷静应对挑战,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与此同时,我市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经济总量不大、经济结构不优、市场机制不活、民营经济不强等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适应、不和谐因素依然不少,这些矛盾和问题也正是“十一五”期间需要高度重视和全力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二、关于“十一五”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根据市委通过的《建议》,《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指导思想的表述充分体现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较好地反映了我市的特色和实际。对此,至少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加快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较好地解决老工业基地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才能尽快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才能使人民生活不断接近全面小康。其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有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投资和消费双向拉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再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途径是实施工业强市、自主创新、开放带动、生态建设战略。提出这四大战略,主要是针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十一五”期间,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进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国际化步伐。最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落脚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发展的重要内涵,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突出解决好城乡居民收入、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问题,使全市人民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全力推进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的阶段性目标是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工业城市和生态旅游城市,努力实现在全省率先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按照上述发展思路,《纲要》确定了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包括综合经济实力、社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等8个方面30多项具体指标。主要指标有: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按现价计算达到160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市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500美元,向5000美元迈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力争达到40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40亿元,市区财政收入突破110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8:54:38;城镇化率提高到60%以上;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000元和6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社会保险综合覆盖面达到90%以上;万元GDP综合能耗比“十五”末下降30%。
提出这样的指标体系,主要基于几点考虑:一是与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相衔接,到2010年,基本完成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任务,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二是与国家、省的总体战略部署相衔接,我市的多数指标都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在省内居于领先地位;三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生态建设等指标的份量;四是体现市场经济的要求,分类、分层次设置指标。《纲要》提出的指标,有的是导向性的,如工业增加值,是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有的是预期性的,如地区生产总值,政府拟通过经济调节和政策引导,努力争取实现;有的是约束性的,如生态环境质量,是政府向人民做出的承诺,政府拟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对“十一五”发展目标,有关部门进行了反复测算分析,有较为充分的依据,这里仅就几个主要指标说明如下:
1.关于经济增长速度。《纲要》提出,到2010年,我市生产总值按现价计算达到160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递增15%以上,如果加上物价上涨因素,实际速度还会高一些。如果达到这一目标,就可以实现再造一个吉林市。确定这样一个目标,既考虑了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了现实可能性。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不仅是解决我市诸多现实问题的迫切要求,而且是在全省率先发展、在全国争先进位的需要,这一点各方面已经形成了共识。大家更多关注的是实现这个高速度的可能性,对此,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支撑和依据。一是从经济发展的惯性规律来看,近三年我市GDP增长速度分别是16.5%、17.3%和14.3%,随着加大投资累积效应的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将继续处于新一轮上升期。二是从产业发展趋势看,今后几年,第一产业保持5%左右的速度问题不大,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对服务业需求的增加,第三产业将增长速度可望稳定在13%左右,因而,主要增长潜力在于第二产业。根据专项规划汇总,到2010年,全市工业销售收入预期达到2600亿元,按目前系数换算工业增加值可达720亿元,年均增长接近20%,与近两年的实际增长速度相当,再考虑经济效益提高,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因素,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有望达到20%以上,可以保证GDP年均增长15%到16%。三是从重点区域的增长潜力看,“十一五”期间,各县(市)区确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多在18%到20%,4个工业集中区增长速度预期达到28%,这些都将形成对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总之,《纲要》确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既是积极宏伟、振奋人心的,又是稳妥可行、留有一定余地的,与此相适应,人均GDP、财政收入等指标也要有较大幅度增长。
2.关于三次产业结构。2005年预计,我市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3:46.6:40.1。《纲要》提出,到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8:54:38,第一、第三产业分别下降5.3和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7.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所占比重将提高到46%左右。应该说,这样的结构比较符合我市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实际,与全国同类城市的情形也比较接近。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过工业比重快速上升阶段之后,预计到2015年或更长时期,第三产业的比重将逐步提高。
3.关于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一般用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按照人口普查数据推算,目前,我市总人口为450.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50万人,城镇化率已达到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3.7个百分点。由于基数较高,《纲要》提出,到2010年,我市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与近几年的变化相当,实现的难度不大。当然,我们还是要有效地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4.关于人民生活质量。《纲要》提出了居民收入、住房面积、消费结构、预期寿命、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规划达到16000和6000元,年均增长都在11%以上,这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最终结果。城镇人均居住面积是一个重要的生活质量指标,目前我市为10.6平方米(换算为建筑面积大约是15平方米),低于全国12.8平方米的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我市要加大住宅建设力度,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到2010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平方米。按此推算,每年要竣工住宅面积250万到300万平方米,随着城市扩容、新区开发以及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达到这个规模是可能的。
5.关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纲要》提出,到2010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3.2平方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6%,松花江吉林江段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国家三类水体标准;城区空气一、二级天数达到75%以上,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5分贝以下。这些指标比较具体,而且具有一定的约束性,主要参照了国家的有关标准和要求,也比较符合我市实际,有利于推动生态城市建设。
三、关于“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
《纲要》第三部分集中阐述了“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政策取向,包括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谐社会建设等10个方面,这里重点归纳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纲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着力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就我市而言,加快发展必须突出工业强市,实现工业强市必须突出工业集中区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的要求,加快建设江北、九站、江南、哈达湾工业集中区和一批县(市)工业园区,促进产业合理分工、聚集发展。《纲要》初步明确了4大工业集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有关部门正在编制具体可操作的专项规划,市里将出台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经过3到5年的努力,4大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将得到整体改善,主要经济指标力争保持28%左右的递增速度。二是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构不优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层次较低,产业关联协作不强,产品加工链条过短,综合产出效益不高等,因此,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一项持续的战略任务。“十一五”期间,要以工业集中区为主要载体,按照集群化、链式化发展方向,发展培育石化、汽车、冶金、农产品加工、轻纺、高新技术6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机械、建材、医药等传统产业,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由初级加工为主向深度加工为主的转换。到2010年,6 大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以上,发展壮大一批在国内有较强竞争力、在国际有一定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三是强化消费拉动,大力发展服务业。目前,我市经济总体上仍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经济增长内生性动力明显不足。按照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必须实行投资、消费双向拉动战略,在继续加大投资规模的同时,注重扩大社会消费,大力扶持发展各类服务业。《纲要》着重勾画了旅游业、现代流通、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房地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这里特别强调一下旅游业。我市是旅游资源大市,但旅游业发展规模不够、发展水平不高,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今后,必须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依托特色资源和核心产品,发展提升雾凇冰雪旅游,丰富完善山水生态旅游,深度开发文化和民俗旅游,重点建设完善松花湖、北大湖、北山、拉法山、莲花山、乌拉街、小白山等一批国家A级旅游景区,到2010年,力争进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央已经把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战略位置。“十一五”期间,我市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纲要》从建立产业筛选评价机制、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倡导绿色消费、加强政策引导和机制创新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今后工作的重点,主要措施包括加强重点行业消耗定额管理,建立重点耗能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规划建设生态示范园区,完善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制定鼓励发展和使用节能型产品的政策,等等。
(二)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必须适度超前。《纲要》提出了交通、能源、水资源保障、综合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任务。交通建设要按照“快上先行”的方针,进一步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铁路建设,在强化吉林枢纽改造、贯通长春至烟筒山铁路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长吉城际高速铁路及换乘中心,力争2008年建成运营。公路建设,要继续完善“五纵四横”路网格局,规划新建改建公路6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69公里,到2010年,吉林市与各县(市)实现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连接,基本形成“一小时经济圈”框架,县(市)之间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连接,县(市)到乡镇实现三级以上公路连接。城市交通,重点建设雾凇西路、珲春北街等一批主干道路和红旗、九站等4座跨江大桥,使城市路网骨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能源是经济的命脉,“十一五”期间,要加大电力建设投入,重点推进松花江梯级电站开发,新建江南热电厂,使全市发电装机容量扩大到710万千瓦;调整电网结构,改造新建一批一次、二次变电站;抓住中油集团建设东北天然气管网的机遇,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全面推广使用天然气;加快建设油页岩综合利用工程,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加快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在优化配置城市功能方面,一是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空间布局,重点引导吉林市主城区沿松花江向南、向北发展,向南重点扩大高新区发展空间,向北依托经开区、龙潭开发区建设工业新城,相应加强沙河子、小白山等西部和西南部区域的开发,适度扩大丰满等外围组团,到2010年,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7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突破200万人。二是积极推进县级城市扩容,“十一五”期间,磐石市、桦甸市跨入中等城市行列,舒兰市、蛟河市加快向中等城市迈进,永吉县加快与市区融合。三是加强区域协调和资源整合,合理界定各城区、县(市)的功能定位。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十一五”期间,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加快乡村改造建设力度。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大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三是加大交通、通讯、电网、饮水等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加强城乡协调管理,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四)扩展公共服务,推进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历史性任务,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纲要》从扩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扩大就业、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人口管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创建文明城市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任务和要求。这里着重说明几点。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不仅是个教育发展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就业、关系到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十一五”期间,力争创办1所国家级职业教育学院,办好15所省部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和30个特色专业,同时,依托产业优势,积极打造化工、汽车、冶金、化纤等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二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处在加速转型时期,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这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为此,要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加强重点领域安全问题的预警预报;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体制,形成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加强重大安全事故防治,努力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建设“平安吉林”。三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随着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企业改制的深入,我市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在相当一个时期还很突出,对此不能有丝毫懈怠。要把扩大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制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指导,进一步落实再就业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失业调控机制和就业援助制度,加快就业工作法制化进程。“十一五”期间,力争开发城镇就业岗位50万个,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5万人。四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纲要》提出,到2010年,基本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同时,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
(五)加快技术创新和人力开发,不断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纲要》围绕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增强经济发展持续动力,提出了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任务和要求。在科技创新方面,“十一五”期间,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加快吉林高新区发展步伐,逐步把高新区打造成带动全市产业升级的科技高地;加强关键技术及集成配套技术攻关,组织实施100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的重点实验室10个、企业技术中心30个。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必须从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等多方面寻求突破。一要继续扩大人才资源总量,到201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9.75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突破30万人。二要注重调整人才资源结构,重点加强高层次、高科技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优秀青年创新人才的储备。三要大力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积极搭建人才创业平台。
(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改革是制度完善的持久动力,“十一五”时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要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纲要》提出,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特别提出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要大力转变政府职能,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在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方面,《纲要》在扩大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对外贸易水平等方面提出了要求,特别就推进长吉经济带建设进行了勾画。长春、吉林是我省经济相对发达、空间距离较近、互补优势明显的两座特大城市,随着龙嘉机场、城际高速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两市互补共羸的关系将日益紧密。省里提出了“双核心”发展战略,长吉经济带建设问题已经摆到议事日程,我们必须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全力推进,在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同时,推动工业、旅游、经贸、科技、人才、金融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加快我市西部、西北部、北部区域的开发,逐步形成与长春遥相呼应的发展态势。
(七)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生态市建设。我市资源环境条件比较优越,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保持这种优势,在加快当前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更美更好的家园。《纲要》提出了节约利用资源、生态系统建设、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和具体目标。在资源节约利用方面,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10年,全市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5%,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6500公顷,单位GDP能耗下降30%。在生态建设方面,要完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加强国土绿化,构建城市生态屏障,恢复和提高松花湖的生态功能,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8%。在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强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和电磁辐射污染的综合防治,到2010年,大气功能区达标率85%;松花江吉林江段水质达标率85%,工业废水、污水处理率100%;工业固废综合处理率达到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交通干线噪声达标率70%以上;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四、关于《纲要》实施的几个问题
为了增强中长期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纲要》第四部分,就“十一五”规划组织实施中的重点问题作了专门阐述。
一是落实专项规划。在对《纲要》进行认真修改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县(市)区规划及专项规划,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并通过年度计划把中长期发展目标逐步落到实处。
二是制定配套政策。围绕“十一五”发展的战略重点,制定实施产业调整政策、城镇化政策、投资政策,加强产业导向和政策协调落实。同时,强化消费拉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科学安排财政预算,合理调控土地供应,有效引导资源配置方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是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 “十一五”期间,全市预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0亿元,初步规划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00项,总投资1600亿元。重点实施投资2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30余项,总投资850亿元,其中,能源建设项目规划投资110亿元,包括红石抽水蓄能电站、油页岩综合开发、江南热电厂、天然气管网工程等;工业生产项目规划投资590亿元,包括化工基地、化纤基地、汽车基地、精品钢基地、造纸基地建设项目等;基础设施项目规划投资150亿元,包括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交通换乘枢纽中心等。对这些重大项目,必须举全市之力,加大政策扶持,创新推进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四是改进组织管理。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在统筹进度安排、完善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加强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确保规划按期顺利组织实施。
五是实施动态调整。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确实需要对《纲要》进行调整时,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定程序,由规划编制部门提出调整方案经市人民政府审定后,报市人大常委会批准。
各位代表,我市“十五”发展成就令人鼓舞,“十一五”发展前景催人奋进。我们相信,经过这次会议的审议,《纲要》将更加完善,成为在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同心,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苦干,为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